崽儿流浪记 之 大不列颠朝圣记·HP篇

六年前,还在上大二的我收到了一张来自Glenfinnan Viaduct的明信片。写明信片的人,她当时和另外三个哈迷同好一起坐在Hogwarts Express原版,看着哈利波特的取景地,听着哈利波特电影的原声带,自己把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

看完那张明信片我内心哭着喊着,总有一天这个地方我一定也要来。

五年后,在无意间在推特上看到@airfarewatchdog发的纽约伦敦的便宜往返机票的那一刹那,我二话不说点开链接拿出信用卡刷了400刀,默默在手机上下载好了魔法石/密室的原声带,就这样开始了一个18年哈迷的朝圣之旅。

hp22b0-25-19

(Google的电影原图,来自《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罗恩进不了9 3/4站台于是只能开飞车上学的情节)

发现我每次出门后写的游记,分类的方式都还挺奇特的。去澳大利亚的时候分成客观打分和主观体验,去以色列专门给耶路撒冷开了一篇,再给整个国家开了另一篇,去厄瓜多尔直接转门开了个摄影版和非摄影版……

伦敦加苏格兰这一趟走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英国果然是哈迷的圣地——有人的地方就有hp专卖店,hp的气息不要太浓好吗!

所以,就分成哈迷篇写和非哈迷篇写吧。

正常情况下,一个首次来英国打卡的哈迷的行程好像应该是这样——伦敦的国王十字站和华纳利文斯顿片场,牛津大学的霍格沃茨饭堂原型,约克的对角巷原型,取景地Alnwick Castle,爱丁堡的大象咖啡馆(这就不用解释了吧……) ,苏格兰高地的Glenfinnan Viaduct.

利文斯顿片场,牛津和约克在我第一次来英国的时候已经打卡过了,Alnwick Castle虽然没去过,但是回忆了一下它在电影中出现的那几次,好像都没有给我带来什么震撼,我很怀疑我真去了能不能认出它来。于是最后敲定的行程是——大象咖啡馆,Glenfinnan Viaduct和国王十字站。别问我上次为啥没去国王十字站……毕竟你们也不是不了解我旅行中动不动发作的不靠谱体质……


[ The Elephant House @ Edinburgh ]

IMG_1866.JPG

首先先说个无关的——原来Edinburgh念做“E-din-berr-errrr”而不是”E-din-berr-嗝”,也是在过去的火车上才听到的这个念法。

然后大象咖啡馆就在Edinburgh Castle的脚下,所以从游客聚集区大概走五分钟就能走到,非常近。进去以后门口是点菜的地方,也可以买明信片,话说他们家明信片我觉得都蛮好看的!里面还挺大,就正常cafe的木桌子。我找了服务小哥带位,进去坐了下来。

看了一下菜单,基本上就是正常的英式/苏式正餐吧,什么鸡蛋香肠全套啊,pizza啦,还有lentil soup什么的。比较有意思的是菜单居然有中文版,而且你看上面这张照片,店门口也用中文介绍了“魔法咖啡馆”。根据我这一趟去其他hp景点来看,好像并不只有中国哈迷会专门跑来圣地巡礼吧,其他专卖店什么的也没见过写中文的……搞不清楚,会不会是因为只有人文社会在hp的介绍上乱写当年这个苦逼的单亲妈妈是怎么在咖啡馆里蹭纸巾写小说blablabla…

话说苏格兰的餐厅——至少在爱丁堡是这样——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好像威士忌热巧是餐厅标配,去了几家餐厅都一定能点到。于是我在店里点了个lentil soup, mozzarella pizza和威士忌热巧。分量很大吃不完,而且lentil soup和pizza的味道都一言难尽。。。但是威士忌热巧真的很赞,我本来也是很喜欢巧克力加酒的口味嗯。

吃完了去上厕所,厕所附近一面墙上有很多罗婶当时在这家咖啡馆写作时候的照片。估计是头三部已经出版以后拍的吧,要不然我很难想象hp出版之前谁会在这给她拍写作照。。。不过这家店最牛逼的其实还是厕所,尤其厕间里面!全白的墙,马桶和洗脸池,然后被十几年来各种游客用马克笔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写满了hp相关的话,什么我爱hp啊罗婶女王啊小天狼星不要挂啊之类,也不乏和hp无关的到此一游啊某某我爱你之类的……哦连镜子上都是,应该说这是第一个我想在里面自拍还觉得一定要发出来的厕所orz

IMG_2440.jpg

吃完饭结账的时候我问店员,你们这里有没有谁是真的十几年前在这工作,真正见过罗婶在这写书的?给我结账的小姐姐说她们店主,好像还有个cofounder,是真正见过的,除此之外就没人见过了😂

从The Elephant House出来在爱丁堡到处走走逛逛,有点惊奇的发现爱丁堡……不愧是哈利波特的诞生地。HP专卖店真的满街都是,都快不亚于纽约的麦当劳了= =卖的东西我没仔细看,作为片场和环球影城都逛过的老哈迷我觉得倒是都乏善可陈,不外乎都是什么袍子围巾扫帚魔杖课本糖之类的(好像也不少了……然而我身经百战见的多了orz),估计大多都是从片场或者环球影城的小卖部搬运过来的吧。不过这种全城无处不hp的气息,说实话我是真的很感动。

[ The Jacobite Train @ Scottish Highlands ]

嗯,就是霍格沃茨特快的原型,经过拍摄场地Glenfinnan Viaduct。也是我来这一趟最主要的目的。

干货与买票请直接戳 –> https://www.westcoastrailways.co.uk/jacobite/jacobite-steam-train-details.cfm

IMG_1992.jpg

(这张我觉得应该是我这一路拍的最好看的到此一游照了~)

提前在网上买了Fort William — Mallaig上午的往返(因为直接官网买的,所以我不确定这趟车在不在英国铁路系统里,应该是不在的吧否则怎么能不给用小年轻卡……)。我刚好早上从格拉斯哥到Ft William的车是9:55到,而The Jacobite从Ft William出发的时间是10:15,所以我头一班车还没下车呢,就从车窗看到对面站台那个蒸汽机车,除了车头那个蓝牌子上写的字不一样以外和电影里面真的一模一样啊,而且身临其境的时候感觉比环球影城的真实感不要强太多,那一瞬间真是无比感动。

话说上面贴的那个链接里面应该是建议坐早班车的乘客最好在头一天晚上到Ft William,因为早上在车出发前是没有别的火车到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并不是这样的!有一班Caledonian Sleeper早上9:55到Ft William,下车直接冲到对面站台(这个站总共也就俩站台……)完全是可以赶得上的!

上车以后大概是四个人一个桌子(并没有像hp电影里面那样分割成不同的compartment),车窗还挺脏的。车开以后不久会有trolley witch不对trolley girl推小车出来卖东西,不过只能付现金,因此我只有钱买一包品客薯片,非常郁闷= =我对面的加拿大姐姐还点了个什么high tea,类似下午茶的东西。看名字很高大上,结果上上来也就是一纸盒子的糕点,感觉没什么意思。

车上的其他乘客,年轻人很少,倒是大爷大妈居多。都知道这个车和哈利波特电影的关系,不过他们来打卡的目的好像更多是因为它是个“蒸汽机车”,于是我被一起坐车的阿姨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以前坐过蒸汽机车吗= =?不知道我说我在土澳坐过的时候她有没有很失望哈哈哈。不过作为一个蒸汽机车来讲它比我在墨尔本附近坐的那个车要正经多了,车头呜呜呜的响,冒得白烟一飘感觉得有个十几米,相当壮观。

高架桥在Glenfinnan站之后一点点,大概小火车从Ft William离站后40分钟的时间吧。我那班车因为出发晚了,所以在Glenfinnan那一站没有停。到了高架桥,大家自然是对着车窗疯狂开始拍照,然而我拍了好几张,只能拍到我对姐姐在车窗里的倒影,心里说实话感觉挺不耐烦的。回程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应该去每个车厢的头尾拍,因为那里的车窗是会打开的,可以把相机伸出去拍。但是问题又来了,车窗那里只能站得下一个人,可是车一经过高架桥,大家都挤在那儿想拍的,甚至还好多人拍视频准备拍全程的,于是完全没机会好好拍照啊!不过最后还是拍出了一张,用手机修一下效果还是不错的✌️!

IMG_2443.JPG

这一趟其实最大的惊喜应该是Mallaig新开的一家hp专卖店,真的是新开的因为我之前来的朋友们都没来过。开店的是个好看的小姐姐,店里有很多好玩的收藏,什么手绘的电影场景或者角色雕塑什么的,甚至还有个非卖品分院帽,戴上帽子按一个什么键,帽子就会开始动来动去,念一堆台词,然后给你随机分个院,效果虽然不算很逼真,但说实话是我第一次体验分院帽。我其实一直很纳闷,分院这么好玩又如此有仪式感的项目,环球影城为啥不出个体验项目呢?难道是因为卖不出周边?

最关键的是这个店卖的周边服装都好漂亮啊,设计上简约大方有格调,上手很柔软,hp元素突出又不突兀。本来这种设计加面料,就算不出现hp相关元素我肯定也会想买了,这样一来这岂不是逼我乖乖送钱嘛?

IMG_2444.JPG

右下角是我前两天上班拍的,因为那天上班穿这一身把很多同事给震住了啊哈哈哈哈。照片其实看不出啥来,走起来裙摆一飘效果更惊艳……

最后吐槽Mallaig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刷信用卡!下馆子买东西都只能用现金!我只能解释为刷信用卡这种需要用电用网的事情在魔法世界行不通,吧……

[ Platform 9 3/4 at King’s Cross @ London ]

从苏格兰坐夜车回伦敦,早上八点到,于是一边等朋友来找我,就一边排队去打卡9 3/4车站了。大概能想象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操作,所以没抱什么期望,这里写的更多的是一个,排队攻略?

IMG_2439.JPG

先上最重要的注意事项——除非是脸皮够厚,否则不要一个人去!一个人去的话照片得那边工作人员帮忙拍,拍完了就得花钱买否则拿不到。但,是!朋友互相拍或者请排队的围观群众帮忙拍,是没什么问题的,叫你朋友站到拿单反的小姐姐旁边学着她们的角度给你连拍就是了,还能蹭工作人员帮忙飘围巾啊指点姿势之类的便宜🎉

周六早上,大概在车站大厅一个桥下,完全不是什么站台……据说是之前总是有人去9站台和10站台那儿打卡,应该是个车站工作造成了困扰吧,于是就专门开辟了这么一个哈迷打卡角给大家拍。

8点去排了一次队,前面四五个人,5分钟就排到了。不过因为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拍完了也没法取照片。

8:50又去排了一次,这次前面就人多很多了,三四十号人吧,一条蛇形的队弯了好几下。问那边工作人员多久能到我,说是大概40分钟。最后不到半个小时也就排到了,于是也并没有什么不耐烦的感觉。

排到以后,两个工作人员小姐姐会让你从四学院围巾中选一条给你戴上,指点你做什么动作。指点动作这一环节其实我很想吐槽来着——如果说给围巾戴是想增加一点拍照者的hp元素那也还好说,毕竟即使是在故事设定里,这种学院围巾在麻瓜社会也不会引起什么主意。那么指点你一边推车一边挥魔杖(他们提供的)……是几个意思?在原著设定里,推车撞墙之前的国王十字站就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完完全全是麻瓜管辖地区啊,在这种地方挥魔杖引起麻瓜的警觉,特么是违法的啊!

一个负责拿单反给你拍照,另一个负责拉着围巾站的远一些,等队友按快门的瞬间帮忙甩围巾。我觉得这些个小姐姐们可能是因为经验吧,能用单反抓拍跳跃啊甩围巾这些动作,放大看还完全不糊,真的是厉害到不行。至于上面放的这张照片嘛就是iPhone连拍模式拍的了,我个人是觉得抓拍动作,iPhone连拍实在是比真的相机得心应手多了……

等拍完照了,两个小姐姐们会把你引导到墙里面一个门,果不其然又是hp专卖店……这次这个专卖店是个面包房子,除了卖一些周边服装和商品以外还卖hp原著,这点我给它100个赞!(不想买东西又想在里面晃来晃去等人的我就躲在书架旁边重温原著了,捂脸)据说这个面包房子原本其实只有一节的,但后来来这里打卡的人太多了,别说我们这些铁杆哈迷了,就连那些没看过书也没看过电影的什么七大姑八大姨来一趟伦敦都会来打卡了,于是慢慢慢慢就衍生出了第二节第三节……

[ Primark @ London ]

来给你们放个大腿福利好了,嗯嗯嗯。劳资自己看到这张也是想流鼻血的!(咦

IMG_2445.jpg

嗯,于是推荐一下Primark出的hp系列。Primark是一家英国的低端服装连锁店吧,反正Google一下介绍是这么说的“Discount fashion chain offering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for all ages, plus homewares.” 刚发现原来Staten Island也有= =

于是在伦敦和哈迷圈小伙伴AA逛牛津街的时候,她就专门带我去了Primark打卡,最后还买下了整家店仅剩的两件蛇院睡衣(每件10胖子,我身上这件是中码)。他们家是出了不少什么便宜的睡衣睡袍书包,还有什么棉被毛巾,房间装饰等等。都很便宜而且质量不咋地,我之前叫AA帮我买的一件穿了大概半年就有点穿不舒服了😂

怎么说呢,他们家蛇院系的衣服都还挺好看,银绿色的搭配的各种变体都看着低调但很有品味。相比之下狮院系的配色就很一言难尽了……猩红色弄成大姨妈色也就罢了,能不能不要弄成大姨妈还一天不换姨妈巾的那种颜色😂


攻略写完了,最后播个花絮吧。

jacobite.jpg

Jacobite回程,我拿出蓝牙耳机,打开Spotify,开始播魔法石原声带。感觉除了声音小了一点以外,确实听的非常带感。于是我在蓝牙耳机上按了好几下想把声音开大一些,可是好像没啥用。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发现,我手机蓝牙根本没开!也就是,几分钟以来我都在很没节操很没素质的,公放音乐!

我连忙把音乐停了下来并且和对面两位老太太道歉。这时候老太太愣住了——

“哈?原来是你放的啊?哦我还以为是这个车上放出来烘托气氛的呢……”

然后大家一起笑笑,气氛顿时非常温暖。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准备新开一篇博客的时候在草稿箱里发现了这篇。。。虽然没写完,但是前段时间一忙,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精神危机突然就那么过去了。

纪念一下当时的心情还是发出来一下。大概当时后面本来想写的是,实现经济独立以后有点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后来意识到,我还是热爱写作热爱旅行渴望找到存在感,那就接着找呗……


我觉得我现在没准儿正在经历我这辈子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

为啥呢,说出来我自己也觉得矫情的想吐——因为过得太好了。

 

从小到大,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条件触发的,我好像对于“自食其力”这方面,特别特别没有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总觉得自己离开了爹妈,肯定养不活自己。

想不清楚为什么。大多数心理学分析都会说这种自卑感一般是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但是好像我爸妈从来没有在这方面要求过我什么。他们自己也没有经历过任何求职或者经济上的压力。

硬要解释的话,只能说是从上辈子带来的了。那么我上辈子大概是个锦衣玉食可是念了一辈子书也没考上秀才的童生吧。

所以我从小到大,该打架的时候不打架(挨打倒是挨了不少),该叛逆的时候没叛逆,该打扮的时候没打扮,该早恋的时候没早恋,一直规规矩矩按部就班的好好学习考高分上名校,过着一个平凡学生的英雄生活。中考考砸了我哭成过林黛玉,为了考托福我也挑灯夜读到眼球充血,毕业后为了找工作做梦都被拟人化的leetcode题目吓醒过(妈蛋,想想怎么都是泪,我为了上名校进名企真的是没少哭过……

然而我从小就非常清楚我真的不是,也绝对不会成为,野心家。所谓升职加薪当上CEO迎娶高富帅这种生命轨迹,至少我小时候是很看不起的。现在虽然觉得人各有志不应该主观评判对错,我也非常清楚,我拒绝这种削尖脑袋熬资历的人生。

之所以要好好学习,要上名校,不是想取悦家长老师,也绝对不是不想输给其他同学什么的。目标无非只有一个——长大以后能有工作,有钱赚,能养活自己。

还记得当时读到龙应台那句“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靠,17岁还在上大二的我读到这里,当时就想拍案而起,真他妈的有共鸣啊。从生存危机感这个角度讲,我好像惊人的早熟,至少绝对弥补了我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晚熟。

我从小就喜欢想,如果哪一天把我丢到一个荒岛,我怎么才能活下来。

我从小就喜欢想,如果8岁的我像13岁的乌塔一样,一个人去别的国家旅行,我能不能活着回家。(现在想想觉得只要家里给这个机会,肯定可以,而且我以后要是有小孩了我一定给他这个机会)

 

小糊涂神打卡记

下班了但是作业代码估计还有一个小时才能跑完,于是决定把早就想开始写的纽约酒吧打卡攻略(?)开个头儿。之所以叫攻略主要是因为想不出有别的什么词儿更适合用。理论上逛酒吧这件事情应该是个很主观很私人的体验,对一家酒吧对一种酒的喜好与否也不适合用各种客观条件来评价打分和推荐。写这么一篇出来,主要还是希望自己别喝完跟没喝一样,忘了自己去过哪儿了。

应该说自从去年年末误打误撞被我的天下第一发小加酒友带到Apotheke以后我就决定有计划的刷一下纽约比较出名的酒吧尤其是speakeasy,为什么呢,因为发现自打知道了还可以在饭店/咖啡厅/理发店/算命店背后藏个酒吧这种操作后,我发现我对街上的很多店都更感兴趣了,看到有意思的店就会思考有没有可能里面藏了个酒吧什么的。。。

可能因为本三好学生去酒吧从来不是为了社交性质,更多就是为了品酒或者和朋友聊天吐槽或者心情不好了发泄一下(我知道这样不好),所以比较喜欢那种有桌子椅子稍微不要那么吵的bar,而对夜店迪厅之类则敬而远之。如果有一个愿望的话,我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类型的不同的bar吧,如果要给这个愿望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

所以其实有点遗憾自己尝试的酒吧类型还是太少。Speakeasy为主,大多数都是正经的cocktail bar或者正经饭店的sake/soju等等,啤酒和sports bar次之。


写在前面,先是我自己去过的【最】喜欢的地方清单,A-Z:

  • Bathtub Gin,离Chelsea Market不远
  • Please Don’t Tell,就在东村
  • Soju Haus,坐标K-town
  • Syndicated,就在东威廉斯堡,一兰拉面附近——A hidden gem in the rough, my favorite place so far

下面就是我去过每个地方的具体介绍了。就像我前面说了,酒吧这种东西好不好,个人感觉个人心情占的成分太大,不同时间点去感觉肯定也不一样,所以我把我去的时间写一下方便参考。标下划线的是我超级推荐,以后肯定还会特地二刷的。

The Ship:

这家一定要放在第一个,因为是我在纽约进过的第一个酒吧。不能更有纪念意义。

  • 时间:05/2015,晚上10点。前段时间也去过一次,也是差不多晚上10点左右。
  • 类型:Speakeasy/Lounge/Cocktail
  • 排队时间:15分钟
  • 装潢:
    • 虽然在speakeasy这个类别里面入口不算操作很骚的,但是因为一进去有个暗暗的下坡长走廊,所以其实神秘感营造的很不错
    • 室内灯光很昏暗,看屋顶有各种什么粗水管什么的,确实能够get到“在船舱里”这个概念
    • 有高的桌子站着社交的,也有正常吃饭的双人/四人桌。和大多数speakeasies一样没什么灯,照明靠蜡烛。
  • 气氛:大概处于“休闲”和fancy中间吧(抱歉我一下子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中文词来表达这里fancy的意思),非常吵,朋友聊天靠吼。前段时间带了个不喝酒的人来,聊天就蛮不舒服的
  • 味道:下酒菜味道很棒!强烈推荐!鸡尾酒也还不错,不算最好的但也不差了。也有提供mocktails,不过据不喝酒的朋友说“也就是一堆果汁”……

Soju Haus:

这家对我而言也是纪念意义大于实际质量的。在我学生时代圈子里面,基本上一说到“找个地方聊天吧”就都会来这儿,因此也成了我黑历史发生最密集的地方,捂脸🤦‍♀️

  • 时间:我什么时间段都来过
  • 类型:Bar/Restaurant
  • 排队时间:周五周六晚上大概半个多小时吧
  • 装潢: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大概是金色色调,然后很多感觉略廉价的灯和反光片。很亲民吧
  • 气氛:
    • 晚上六点就很正常,甚至很安静
    • 到了晚上九点十点就开始超级吵,聊天要用吼的
    • 夜里一两点……还是很吵
    • 大多人都穿T-shirt大裤衩
  • 味道:
    • 招牌的Soju Cocktail确实很棒,尤其是椰子烧酒直接给整个椰壳儿的,里面的酒的味道不用说,椰肉也很软很嫩!
    • 下酒菜主食很少,说什么“海鲜面条”一看,面条只有几根……但是汤的味道无比的鲜,味道特别锐,说实话我怀疑是加了什么秘方调味料了,我很难想象青口里面那种有点尖锐的味道是怎么进到汤里的,orz
  • 我就不说我在这里都发生过什么黑历史白历史了,嘿嘿嘿

Apotheke:

  • 时间:12/21/2017晚上9点
  • 类型:Speakeasy/Lounge/Cocktail
  • 排队时间:一般很久,我们那次去是刚好9点之前他们被包场了,然后附近吃了个班,8:55p准时去排队才进去的
  • 装潢:
    • 门确实挺隐蔽的,而且因为在中国城,周围都是中文,很难想象这里还有个和中国城画风这么不搭的bar。
    • 灯很暗,我感觉啥都看不太见。灯全都做的跟酒精灯一样,同时那一大排酒的摆放和调酒师穿着的白大褂也确实很有点化学实验室的感觉。但是怎么说呢,也没觉得就和其他cocktail bar差的很多就是了。
    • 桌子很矮,不适合我这种不爱拿手端碗起来吃吃喝喝的人……
  • 气氛:感觉像个精英社交场所,至少看装潢就知道绝对够高端。看到的服务员都是金发碧眼白膀子的美女,穿着露大片白花花背部的黑色晚礼裙,四下一看其他客人也都穿的正儿八经的站那儿聊天。不过因为人还是很多,大多数人都站着,然后……不明原因就是非常吵,聊天基本靠吼的。这真的不是迪厅嘛= =
  • 味道:主打鸡尾酒,所以应该是我目前去过的bar当中酒配方最大胆的,当然好不好喝真的是见仁见智了。当天晚上好像点的酒有什么猕猴桃火龙果之类,还有些其他的也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怎么说呢,不完全算符合我的口味。
  • 总结,H真的很喜欢,不过真的不是我的类型。对我而言真的太吵了没法聊天,但是这种高端气氛也不适合上去搭讪邻座帅哥什么的……

Sake Bar Decibel:

  • 时间:01/12/2018
  • 类型:Sake bar
  • 排队时间:周五晚上8点半,两个人半个小时
  • 装潢:很居酒屋又很有书香气息,但是,太黑,比我去过其他的居酒屋都黑
  • 气氛:就朋友休闲聊天的地方吧
  • 味道:酒端上来的时候放在冰块里的,这点我觉得蛮重要的,毕竟很多时候酒甚至所有食物,味道能不能发挥到最佳和温度关系很大。也可以吃正经晚饭,他们那个叉烧我觉得好好吃,流口水

Please Don’t Tell:

  • 时间:01/12/2018
  • 类型:Speakeasy/Cocktail bar
  • 排队时间:周五晚上3.5小时(于是我们尼玛的把附近都喝了一遍,最后半醉半醒着进去的)。周日晚上大概20多分钟……嗯,所以慕名而来却被排队吓跑的童鞋们,周日晚上,周日晚上,别说我没告诉过你
  • 装潢:
    • 嗯,这个热狗店电话亭入口应该是我目前见过操作最骚的入口,没有之一(后来被The Blind Barber赶超了。。。)当然之后打算去那个藏在便利店里的taco,不知道会不会赶超。
    • 从电话亭另一边进去以后觉得就属于蛮舒服的类型吧,空间小,不给站,大家都坐着,墙上挂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大熊塑像。怎么说呢,感觉还挺温暖舒适平易近人但又有一定逼格,这个平衡把握的还行。
  • 气氛:我很喜欢的一点就是——不吵!大家都是自己在和自己的朋友聊天或者撩帅哥调酒师。因为空间小所以还挺挤的,两次我都是和朋友挤在吧台上和调酒师聊天,感觉还不错。哦我忘了说了,这里工作的男的,不论是调酒师还是服务员,妈呀颜值都好高,而且调酒师经常给你搞点高难度表演。比心
  • 味道:
    • 酒味普遍不算特别浓,但是调的不错。我有一次点了个带生鸡蛋和巧克力的什么酒,另一次点了个果味的。感觉都是以原料的味道为主,酒味为辅吧。不太搞的清楚醉没醉,因为两次我都是刷完其他酒吧以后去的……
  • 总结:应该说是纽约第一网红speakeasy吧,冲着这个名气去了两次都觉得不失望。酒好喝酒保帅,还和朋友聊的很开心,配的轻音乐好像也还不错。

Bathtub Gin:

  • 时间:1/26/2018
  • 类型:Speakeasy/Cocktail bar
  • 排队时间:周五晚上9点多排了10分钟
  • 装潢:
    • 入口确实藏的很好。门就在一个咖啡店的一个大海报背后,就是那种我知道这儿有个酒店都未必找得到。。。
    • 里面总体是黑黄色调,灯很少,照明靠蜡烛那种,装潢基本都是金色和白色的。最中间那个大浴缸确实很赞!很多人坐在浴缸沿上喝酒聊天,而且只要不怕脏就可以躺进去拍照,相当给力!
  • 气氛:蛮吵的,而且好多人都是站着或者走来走去,还在那个大浴缸里面外面的各种拍照。大多数人都站着在喝,因为座位是需要提前预定的。怎么说呢感觉是个还算理想的社交场所吧,偏休闲风,轻松活泼非常适合我。
  • 味道:好像喝了个橙子味的啥,相当不错!我肯定以后还要再回去!

Employees Only:

  • 时间:2/11/2018,周日晚上7点半
  • 类型:Speakeasy/Cocktail bar
  • 排队时间:周日晚上八点多,大概十几分钟?
  • 装潢:
    • 入口很让人失望,就是很普通的一个门外面包着一层布,而且窗户是玻璃的,街上就能看到里面喝酒。本来呢外面那一层布和正门之间是有个阿姨挂了牌子看手相的,算是应个speakeasy的景,但是她好像上班也晚,我是喝完出来才看到她的
    • 里面是黄色调,很昏暗,不过墙壁天花板啥的应该不少金闪闪的东西
  • 气氛:不是很吵,然后感觉档次还挺高的
  • 味道:总体酒味偏浓。我喝了个好像是橙子和姜味道的啥,觉得还不错但不算非常惊艳。一起去的一个小伙伴喝了个叫Manhattan什么的,酒味很浓,他说相当不错。

Maysville:

  • 时间:02/13/2018
  • 类型:Bar/Lounge
  • 排队时间:基本没有,毕竟周中去的,而且也就在公司旁边……
  • 装潢:和那些个cocktail bars不一样,虽然也是各种蜡烛啊镜子啊什么的,而且面积也不大,但这儿感觉大气庄严不少
  • 气氛:人均差不多一百刀,你们自己想象吧……
  • 味道:点了个Whiskey flight但其实不太喝的出门道儿。点了个主菜味道还行,但是没吃两口就吃完了。总之就是,完全吃不饱,等吃到半饱,都不知道花多少钱了

The Raines Law Room:

  • 时间:2/14/2018,周二晚上八点多
  • 类型:Speakeasy/Lounge/Cocktail bar
  • 排队时间:我情人节那天去的,两个人估计排队比较久,一个人的话大概十五分钟。蓝鹅没有座位,只能在bar那块儿站着
  • 装潢:入口其实没啥,就是一个普通的下楼梯。然而里面的座位看着真的好舒服啊!好多大沙发圆桌子,每一桌周围还有半透明的窗帘作为隔间用!感觉好舒服啊啊啊啊😼黑紫色调竟然也可以让人感觉如此温暖!
    • 蓝鹅……有座位坐,需要提前定位……
  • 气氛:可以想像,还蛮高档的。不过说实话,没有很多其他地方的那种有点装逼的感觉
  • 味道:
    • 鸡尾酒就记得还可以,印象其实不深了。第一次喝了个Sherry。酒劲儿还挺大,两杯下去就有点不太记得自己是谁了
    • 我以为有晚饭吃,结果没有,好像连下酒菜都没有,差评

Pieces Bar:

  • 时间:2/14/2018,周二晚上十点多
  • 类型:Dive bar/Gay bar
  • 排队时间:无
  • 装潢:超级廉价的各种彩灯啥的
  • 气氛:超级棒!好多妖艳贱的大吊御姐来调戏我们,而且跳舞都跳的很辣啊!!!话说我到现在都不是特别确定他们已经变性了还是女装大佬= =没在座位的地方看到单身来玩的,看到的都是两个两个人来的,有gay couple也有同性情侣,哦也有我和我朋友这种普通朋友出来浪的。都挺自然的,作为大概率直女感觉完全没距离感= =
  • 味道:以那个价格来说很好喝了,就当是喝可乐一样诶嘿嘿

The Flatiron Room:

  • 时间:02/21/2018
  • 类型:Bar/Lounge
  • 排队时间:周中一个人晚上10点去基本没等
  • 装潢:
    • 餐厅长方形,大概中间有个分界线吧,一遍是酒吧另一边是餐厅。餐厅部分小圆桌挨的还挺紧,错错落落的,所以吃饭这一部分还是有点挤的。不过因为也不是人挤人,所以说实话觉得这挤的也是很舒服了。
    • 哦然后餐厅那一头的尽头是个舞台,舞台上面一直打着变换颜色的霓虹灯,红蓝紫的。倒不是夜店那种一闪一闪的,而是很温柔的整个舞台都只有一种颜色,几分钟一次渐变,很绚丽又不刺眼。
  • 气氛:相对休闲款,热热闹闹但是不算太吵,适合朋友出来吃饭聊天啥的。关键是他们现场的爵士乐我觉得非常棒啊!主唱还有点小帅!我对爵士乐没什么研究,不过听着就觉得很温暖又很舒服呢。
  • 味道:又点了个whiskey flight还是喝不出什么门道儿,然而炸三文鱼脆皮嫩肉,炒鸡好吃!
  • 总体:超级推荐,我不敢相信在那旁边工作两年了我都没发现过这地儿

The Blind Barber:

  • 时间:02/26/2018
  • 类型:Speakeasy/Cocktail Bar
  • 排队时间:周中晚上8点不用排
  • 装潢:
    • 作为一家Speakeasy这个入口操作是非常骚了,我见过的里面排第一。尤其是如果去的早的话还可以真正看到外间的理发店还在营业。酒吧入口在理发店背后一扇大黑门后面。
    • 内部空间不大不小的,有bar也有座椅啥的,不过中间什么都没有的空间很多,我估计人多的时候应该是大家都站在中间各种撩不对聊吧
    • 隔壁有个小书房,和酒吧中间是互通的。气氛不太一样,感觉比这个bar要,呃,感觉文雅不少……
  • 气氛:我去的时候有点太早了,又是周中所以都没啥人。应该是那种可以直接穿大裤衩来的地方,但是到了夜里有多吵我就不知道了。
  • 味道:在我经历了穿过一群正在理发中的理发师,推开背后那个大黑门,坐上吧台点完酒一系列把我期望值堆的很高的事情以后……喝了第一口酒就相当失望。这么说吧,如果我点的是可乐加威士忌的话,我实际上喝到的就是Diet Coke + Ginger Ale……

Death & Co.

  • 时间:02/26/2018
  • 类型:Speakeasy/Cocktail Bar
  • 排队时间:周中晚上九点半,一人坐吧台也是基本不用排
  • 装潢:外面看上去那个门特别窄也没啥特点,属于我路过了不会想到这里有家店的。里面也是大多数正常cocktail bar的风格,黑漆漆然后挺挤的。
  • 气氛:普通吧,感觉一个人来的人很多了,不过都是坐着吃。
  • 味道:嗯,还不错。而且颜值很不错。我直接叫调酒的妹子拿我面前装饰用的花调了个啥,就记得名字叫什么Wednesday……
  • 总结:嗯,什么都还不错,但觉得少了让我还想再回去的特色= =

Syndicated

  • 时间:02/27/2018
  • 类型:Indie theater. 是的,是个电影院
  • 排队时间:酒吧基本不用排,但是电影票好像得提早买……反正我去看《水形物语》本来想临时买票的,没票卖了
  • 装潢:绝对是我的菜!方正而大气,也不是很黑,基本照明算是够了。周围比中间高一截,放了很多桌子凳子正经吃喝的。正中央一个正方形吧台,中间站了酒保,各种酒瓶摆成金字塔型,蛮壮观的。前面墙上摆了两个大屏幕。
  • 气氛:简直不能更赞,是这个地方的一大亮点
    • 很休闲,很闹腾,有点像个Sports bar
    • 我去的那天刚好是奥斯卡周,于是酒吧在有组织的和酒客玩Oscar trivia,问很多和历届奥斯卡有关的很好玩的问题,还在两个大屏幕上放各种奥斯卡片段。然后我旁边背着书包带着耳机的小哥哥还在问我知不知道,蛤蛤蛤
    • 这点我虽然没验证过,不过据说可以把酒和零食都带到电影院里去吃,说是每个座位都自带足够大的桌子。虽然没体验过,但想到一边喝酒吃零食一边在大屏幕上看电影,就觉得好爽www
  • 味道:酒的味道我记得很不错。比东村西村那几个出名的speakeasy略差一点,但是在这个价位也是很不错的了。配的薯格非常赞!
  • 总体:太惊喜了。当我发现好像我认识的人都没人来过,而且好像也不在什么能上谷歌搜索第一页的文章里,说实话觉得无比奇怪……

以下是我还没去过但准备打勾的一些酒吧:

  • Angel’s Share(其实去过,但是很多不太记得了,准备二刷)
  • La Esquina。在电影里看到了然后就发现是个很牛逼的地方,超级难定位,准备等国内朋友来了一起去了
  • Horus Cafe,去Bline Barber的时候路过,马上被他们那个埃及神话logo吸引住了(我有一对长得一样的耳环)一查发现4sq发现好像还是纽约排第一的hookah bar,必须刷一次

寄居蟹搬家记(2)

传送门·寄居蟹搬家记:https://orzzai.wordpress.com/2015/08/11/%e5%af%84%e5%b1%85%e8%9f%b9%e6%90%ac%e5%ae%b6%e8%ae%b0/

IMG_0064

在2015年5月搬到纽约又离开后,我在2017年11月再一次搬到了纽约。

先是从11.5搬出了北京住的公寓住到了附近的酒店,然后11.10飞到纽约搬进了公司公寓,在公司公寓里还换过一次房间。然后在12月底到2018年一月初期间,正式搬进了现在住的地方,henceforth referred to as 2333.

至少,我现在终于在纽约第二次安定下来了。


北京的lease是11.10到期,但我买的是11.10上午的机票。那天星期五,然后我如果要在那之前收拾东西的话,11.8/9肯定要和公司请假。

问题是……我一直觉得公司比我那个陋居好玩太多,于是我在11.5就退了房,之后在酒店(三元桥桔子酒店)住了5个晚上。怎么说呢,住酒店还是挺好玩的,尤其是我房间的床不是个普通酒店床,而是个榻榻米。

至于酒店的钱嘛……和我多上那几天班的工资还真是差不多。

想了想,觉得自己这个决定做的还是挺对的,因为周末被退房的压力逼着搬完家以后,周一周二周三周四我每天晚上都有各种送别局,无法想象如果我还有搬家的压力的话还怎么各种玩……

Anyways, 很高兴和亮马桥还有各种漏水/打不开门/没电等突发事件说再见了。


怎么说呢,本来以为这次搬到纽约会比2015年那次轻松的,因为毕竟以前在这儿住过嘛,不是完全不知道状况。

事实证明好像并没有。倒不是因为搬家这件事变难了,好像更多的是因为我要求变高了,而且时间变紧了。

比如说,我上次搬到纽约的时候,所有家当轻轻松松就能塞到两个大箱子里,其中只有一个是在我自己身边的,另一个直接在圣子家。哦,然后刚好,我当时刚搬到纽约的时候和他住的超级近……

这次就直接是,三个大箱子,一个小箱子,还有好几个乱七八糟的家具。哦其中有个没轱辘的大箱子还是一路从Virginia菜师傅家开车搬过来的……

再比如说,我上次搬到纽约以后头三个月,除了有个周末跑了一趟波士顿以外好像哪儿也没去。然而这次就很有意思了,一边搬家一边旅游这种事儿我都干出来了……

然后公司的公寓嘛,嗯上班确实非常方便,点对点大概20多分钟。但问题是,每次我都住的是次卧,并没有灯……所以虽然房间带厕所本身大概有三千块(2b2br 5000+)我其实住的是有那么点憋屈吧。

其实憋屈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知道自己要搬走,所以东西一直都是乱七八糟塞在箱子里。衣柜什么的,并不太想用。


9月份开始办签证的时候就开始找室友了。我知道在纽约,以我的工资,如果想保证能吃好一点还能随时旅个游什么的的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一个人住的了。更何况,像我这种粗枝大叶的人,一个人住风险也确实有点大。

但是听说过很多和不熟悉的室友发生不愉快的例子,不用说听说了,其实我自己也不是没经历过,所以找室友的标准,四个字——知根知底。

还好,纽约是个神奇的地方。工作以后就不说了——我小学最好的朋友,中学最好的朋友和大学最好的朋友,居然全在纽约。算是非常幸运了。

大学最好的朋友也就是崔海宝童鞋,之前和我当了两年的室友,所以想到找室友,第一反应也自然是她,不过人家一年之内已经搬了三次家了,实在不好意思开口了……

于是去问小学朋友月月。她当时的租房合同倒是12月到期,和我时间还挺搭,但她和家里确认了一周后,发现自己还是得一个人在岛上住……

最终还是找了圣子,他说本来之后想一个人住的,不过可能他也是觉得和我知根知底住在一起不太容易发生冲突吧。他说他还是想住在他之前住的片区,我本来其实想搬到新泽西的,不过觉得找个合适的室友好像更难得,就答应他了。最后,事实证明这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找房子基本上都是圣子和他对象再出力。我刚到纽约的时候特别忙,确切的说并不是忙,而是因为上班晚导致下班也很晚。现在想想蛮对不起人家的……

一开始是他在StreetEasy上搜,一搜就搜了二十家,被我filter掉十多家也还剩不少,他再一个个联系人约时间。第一次看房好像是一个周六,于是我就赶过去了。看了两个房,第一个觉得没啥,看到第二个两个人就觉得无比激动。房租2500,朝南,外面一棵大树,客厅还特别大,我和他两个人都很激动,但又觉得好像还没货比三家就定下来不太好。大概纠结了两天,他说好像这地方有点偏,附近的洗衣房也不是特别好,才忍心排除掉……

之后约的都是工作日,我经常来不及赶过去,就变成他看了帮我拍两张照片,达不到我的硬标准的直接挂掉。总之结局就是,他们先负责排除掉肯定不喜欢的,剩下那一小部分看得过去的再让我过去挑……后来发现StreetEasy上找的都不行,还得靠认识的realtor帮忙(和我和小崔15年的状况真是很像啊),于是他和他对象两个人一起发动了各自的realtor帮忙找,后来发现效率果然高很多。

就记得离第一次看房之后的两个周末,再过去看了两个地方,感觉都是……嗯……还不错……但是也不算特别满意吧……那种。

我其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过他应该是天天看房烦了,有点希望赶快找到地方完事儿的心态吧,我就记得我们为一个两千八(后来降价到两千六)的房子争论了挺久的,不过因为我一直没同意,所以只能再接着往下找。

11.22日我就要离开纽约一周多,然后我们是希望12月中旬就入住,所以时间也确实有那么点儿紧了。这时候他说他对象的realtor找到一个地方,让我11.21晚上能过去就过去看看。我那天不加班,就6点离开办公室,准备6点半到。

地铁快到站的时候我发了个微信问地址,结果他发回来一个……2333 33啥啥啥的。我当时就想,这地址太吉祥了,不用看了要不然就这么定了好了!

到了地方以后一看——

房租两千四(我们看的里面第二便宜的),房间朝南,地方很大,离地铁站走路5分钟,周围要啥有啥,新开了很多不错日料。房东就住楼上。而且房间有一种圣诞节的温馨感。总之就是挑不出毛病又让人很舒服吧。

于是当场就把租约签下来了,我也算是可以心无旁骛的离开纽约了。


之后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个是把现有的东西搬到新家,另一个就是置办新家具了。

因为毕业后没琴练的这两年一直在买琴谱,所以回纽约之前就考虑过要不要买个琴或者租个琴。曼哈顿评分最高租的人最多的一家是midtown一家叫PianoPiano Rental的,看了一下觉得租金好像不贵的样子(一个月一百)还包送货,于是就有一天上班前去挑了。本来考虑过要不要挑个silent piano这样就可以半夜练了,一听声音还是不太一样的,加上又贵又好像很难设置的样子,最后还是那那笔钱租了个好一点的琴,现在这个雅马哈我觉得弹着还是可以的。我记得我好像是星期二早上去的PianoPiano,然后他们说可以预约周四之后任何时候送货上门,于是我就约了周六下午。后来被他们改到中午了,因为下午说是要下大雪,车不好开……

然后就是去了两趟不对三趟宜家,体验很糟糕。应该说我2015年搬过来那次买家具之前基本没怎么量大小,也没考虑颜色什么的,导致最后我的房间我觉得长的实在是非常直男审美……举个例子,因为床罩是浅绿色的,于是被小崔说很像一大团芥末……她这么说的时候我非常想打她,因为说的太对了卧槽

于是这次我去宜家之前先把房间的边距好好量了一遍而且还画在了本子上,第二天去宜家一遍挑货一边对着笔记计划房间布局。因为那张桌子已经是白色的了,所以其他家具也清一色买的白色,然后因为我自己房间可以直接出门所以柜子买了完全自己设计的那种pax,然后专门买了个鞋架子放进去。很悲惨的是因为衣柜我完全是分零件买的,所以等到拼起来我才发现这玩意儿总共快500刀……

在宜家买home delivery是提前找人给你列个单子,单子上有个条形码,然后拿着条形码去买单。结果我买单的时候只买了一些被罩枕头什么的,完全把那个条形码给忘了,只好第二天再回去一趟。然后因为忘了拿大袋子,被罩好像还弄丢了……于是我拿手机和skype一起给宜家打电话,想看看能不能用电话/上网把钱付了。等了一个小时才有人接电话,说必须得到店付款……

第二天周一。上google随意查了一下宜家的开门时间,看到基本每天都是9点关门的,于是下了班就直奔manhattan pier坐船,结果特么的发现星期一下午五点就关门了……

周二又跑了一趟,冷的不行,我好像衣服还没穿够。这次终于把钱给付清了,不过从宜家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船了,于是大冷天的我转了好几趟车和地铁,哦对然后地铁还变线了,反正我花了快两个小时才到家。

约了周六下午的2-6pm的home delivery,最后我弹了四个小时钢琴啥的,给宜家和卡车公司打电话他俩又互相踢皮球。网上问了问,很多人说下午的delivery经常晚上才送来,我当时已经开始研究怎么投诉了……

结果他们六点整 准时送到了orz 然而我已经并不可能开始装家具了,毕竟大晚上的挥锤子不太好……

于是把房间门关上就走了。整个房间基本上就是大大小小各种盒子,非常像一个宜家工厂。

忘了说了,全套家具$1500.


本来觉得找搬家公司会贵,所以东西都是我自己租车在搬。后来想了想,因为我车子租大了又不小心买了双份保险,所以其实也没便宜到哪儿去……

先是在菜师傅家租了辆福特,一路从夏村开到纽约我公司公寓。7个小时的路,理论上一天可以搞定的,因为以前没一个人开过长途所以分了两天,差幸一直没出问题。至少曼哈顿开车比在耶路撒冷容易多了啊尼玛……

好了,高潮部分要来了。因为我之前离开纽约的时候把桌子卖给了一个同事,同事离职后让组里另一个同事帮忙还给我,然后我们好像都只有12.22下午是有空的(之前那个周末也不是没空,但是下雪了)……于是我打的如意算盘就是,12.22下午加晚上把东西全都搬到新家,23号上午可以稍微开始拼家具,然后下午直接开车去机场还车走人去厄瓜多尔了。

是的,我这一边搬家还在一边旅游,我对自己相当的佩服……

总之,本来想下午一点左右下班,两点多提到车,然后两点半大概可以到我同事家的。最后我三点多才下班,三点半到ewr,四点到租车公司,然后……特么的在租车公司等了一个半小时。

五点半,终于看到车了,full size SUV。我当时租的时候也确实找了个最大的车租,因为我总觉得我的桌子好像特别大,长77寸……

于是给同事发了个消息说我要过去了。就在我把车开出停车场的路上我碰到了两三个人,每个人都会隔着窗子问我一句:

“Are you sure you can drive this?”

我已经心里有点惴惴不安了,但还是一路开到了同事家。同事见到这车,彻底傻了——“你干嘛啊租这么大的车,这么大的车我都不敢开啊。”哦这哥们能开一整天不换手的那种老司机……

把桌子搬到车上以后我进他屋里喝了点水吃了点东西压压惊,走的时候他一定要我开车送他去一个走路10分钟的超市,应该就是想看看我车技到底搞不搞得定吧。看我好像开的还挺稳的,下车的时候他夸了我一句,说我没问题啥的。他不夸还好,一夸我我就吓得不行,要知道我前两次出交通事故都刚好发生在被人夸完以后……

开到曼哈顿我公寓已经晚上七点半快八点了。一问楼下停车场,停两个小时和过夜收费是一样的,想到我楼上东西还没完全收拾,又不太敢在城里开夜车,于是我就果断给了50刀过夜停车费。但是我低估了自己的拖延症,一晚上什么都没收拾,最后还是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花了两个小时把东西都收好了。于是11点出发,12点到了2333,又花了半个小时把车上的东西都搬到了客厅(房间已然成为了一个宜家仓库,塞不下了),再洗了个澡,就一点了。理论上如果我这时候就去机场还车,再从ewr去jfk赶飞机的话,肯定是赶得上的。但问题是我又高估了自己的rp,这个节骨眼上非要去吃午饭……

好嘛,吃个饭快一个小时,后来我两点多离开的2333,中间去加了个油,三点半才还上车,离开ewr也就快4点了。然后我严重的低估了在各种机场的airtrain上要花费的时间,毕竟从ewr去jfk,除了两边的airtrain,也就是nj transit+lirr那一个小时吧。最后到ewr航站楼已经6点了,已然赶不上飞机了……

至少这么大的车穿过了曼哈顿好几个来回没出事儿,我自信心还是很受鼓励的。

但为了我这懒癌我多话了800块钱补第二天的机票,也是很心疼……


从厄瓜多尔回来以后,基本上就是——把宜家工厂变成房间。

花了一个周末把大件家具都拼装好(无比感谢两位室友帮忙TAT),睡了一周,第二个周末买了几个相框把明信片全都贴了进去挂墙上,这样又可以挂明信片又不会显得房间太花里胡哨。特别给家附近的discount store点赞,真是什么都有哇,我甚至买到了那种透明圆形小粘胶什么的(防止关门的时候把门砸坏那种东西)……

其实最难搞的居然是我那一堆明信片。我以为直接能被夹在相框的底板和塑料薄膜中间的,结果一竖起来明信片还是会纷纷往下掉掉到相框底部。最后我只能还是去买了乳胶一点点把它们都粘在地板上,怪累的……

终于收拾好以后,让我黑五买的扫地机器人(感谢菜师糊找到的deal!)来给我吸了两遍地,于是我终于做了历时三月搬家过程的最后一件事情——

拍照发朋友圈。耶。

崽儿流浪记 之 厄瓜多尔打鸟记

因为2016年厄瓜多尔对中国公民开放免签,那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陆陆续续出现了介绍厄瓜多尔的软文,于是我就知道了厄瓜多尔是个值得去的地方。去年年底,因为想把除了南极唯一没去过的大洲打上卡,加上没有时间签证,我就打开了微信收藏,重新看了一遍一篇厄瓜多尔软文,就这么决定了圣诞节和新年的目的地。

总体来说,虽然惊喜不多,但算是还蛮愉快的一次跨年。我的登山鞋也在这一趟的最后一天光荣退休哈哈哈哈哈

PS:其实本来我先问小崔有米有兴趣一起去冰岛的,最后我变卦了,她倒是自己跑去了。这里给她点个赞👍


— The Prep —

38752460265_e1e8e1beef_z

行程如下:

  • 12.25-12.30:加拉帕戈斯群岛。两天Isabella,一天Santiago,一天San Cristobol,剩下的两个半天就在旅游区附近瞎转悠。
  • 12.31:从基多去亚马逊雨林
  • 1.1-1.2:亚马逊雨林
  • 1.3:基多。因为时间不够所以就去赤道公园打了卡就走了。

制定行程的时候是十月底,快要从北京搬家到纽约的时候,平时不算很忙,得闲就会翻翻穷游/TripAdvisor攻略(南美攻略穷游上不是特别多,还是TripAdvisor靠谱),大概把厄瓜多尔的玩点分成三大块:

  1. 城市——基多,巴诺斯(经常在照片里看到的悬崖秋千就在这里),昆卡。走这条线也简单,租个车沿着泛美公路开下去就是,沿途还能爬个火山
  2. 加拉帕戈斯群岛。两种玩法,贵的就是直接买个邮轮团,便宜点的就自己订酒店,然后在网上或者现场报各类一日游,每天花四个小时来回各种岛
  3. 亚马逊雨林。基本只有一种玩法,就是在雨林里定个lodge,然后让他们工作人员带着玩儿,要不然就算你会划船你也找不到船划进去……

这三大块,感觉每块儿都需要四五天时间,总共10天假意味着要三选二。加拉帕戈斯的物种之奇特,别的国家肯定都找不到,必须去;之所以在雨林和城市里选了雨林,主要是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去过真正的热带雨林。印象中在夏威夷大岛和云南都见过雨林地貌,但总觉得这些雨林好像都很小,可能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雨林”吧。

大方向定好之后就开始订机票找驴友。找驴友的时候口出狂言——攻略我负责,你跟着走就行了。

事实证明我低估了纽约办公室的工作量,高估了自己的攻略效率,以及完全忘了还有“搬家”这回事儿——

是的,这次旅行是我有史以来攻略做得最少的旅行,没有之一,还不如大三和小崔去古巴那一次。基本上上飞机之前,除了住哪儿和到目的地怎么买上网卡以外,我啥都不知道。

举个例子,我在登机口排队的时候才开始在手机上google查厄瓜多尔用的什么货币……当发现居然直接用的美金的时候,我真是如释重负orz


— The Hunt —

3mafr

(图片来自Google)

这段其实算是摄影攻略,不玩单反的童鞋们请直接拉到下一段……

加拉帕戈斯和亚马逊雨林——或者应该说整个厄瓜多尔——其实基本上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看鸟。什么浮潜啊爬火山啊看植物原始人等等都是看鸟看累了后的附加活动,基本上就是每天几个小时听导游给介绍各种乱七八糟的鸟。

本来我是抱着拍各种山河湖海风光大片的期望来的,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心里一沉——这我基本上拍不到别的,只能打猎了啊!我240的焦距好像不够用啊!早知道劳资租个400-600的大长焦了!

于是我此行大多数照片基本上都是……240mm对着鸟拍一张,如果没拍糊的话,中间截一个小方块出来,算是成片了……

基本上碰过单反的人都知道这时候肯定上大光圈+高快门速度。而我这几天碰到的最大的抉择在于——光圈优先还是快门优先?一开始光圈优先拍了几个企鹅海豹什么的,效果不错,结果拿来拍一些大鸟,经常就拍糊了。ISO我不会经常动,也不想用全手动档,毕竟反应速度没那么快啊……得到的结论是,对于动作慢的动物就光圈优先,动作快的就快门优先。不过总要动脑子调来调去也是挺累的……

在加拉帕戈斯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很大的鸟。最常见的是厄瓜多尔的国鸟叫“蓝脚鲣鸟”的,基本上所有海滩都能看到有。需要运气才能看到的就是上面这个鼓着大红腮帮子的“军舰鸟”,这种鸟应该说也很常见……但是只有发情的时候才会鼓起来大腮红,真的是只有碰运气才能看到了。

在亚马逊雨林里基本上就很难拍到鸟了。一来,鸟都太小,二来动作太快(基本上看清楚之前就飞走了,也就只有当地导游看个尾形听个叫声就能马上分辨是什么鸟儿的才看的清楚了)。但是这两个,其实都不是最大的问题。

最要命的是光线实在不够……我最夸张一次为了拍个蝴蝶,ISO直接调到一万了,拍出来都是糊的!不用说拍了,肉眼+望远镜找这些鸟,看了半个小时我眼睛就晕了。下面是一张拍的还算清楚的,截了原图的大概……1/60吧。

ecuador12


— The Islands —

27871186869_f300060f73_z

前面说了,加拉帕戈斯有两种玩法,cruise based or land based. 如果有那个钱的话我肯定推荐cruise based,因为每天可以省掉很多交通时间以及“我不知道我在哪!”的懵逼时间。

land based的玩法,每天花三四个小时来回来去晕船也就算了,关键是……好吧我不得不吐槽他们厄瓜人的旅行团组织。所谓一天团,经常就是把来会的船+景点1的团+景点2的团拼凑在一起,而且几个地导都不负责交接,导致我每次玩完一个项目要去下一个项目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去哪找谁,只能傻呼呼的站在原地祈祷有人来找我……甚至坐船的时候我也经常不知道坐哪个,总是被不同的人叫去坐不同的船,直到快上船了才发现诶这好像不是我们的船。为了这些无意义的事情烧脑也是挺烦的,不过我自己穷玩不起游轮我也没啥好说……

所幸水下该看到的东西我们基本都看到了。和海龟水下共游,在大堡礁和夏威夷都被导游说运气特别好才有可能的,在加拉帕戈斯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而且是有两三只海龟同时在摸得到的距离(不过并不给摸就是了)。海豹一家子在水下生活,虽说别的地方我也能看到海豹,但是看不出来什么海豹爸爸海豹妈妈海豹宝宝等等,看到爸爸在海豹群附近一圈一圈的巡逻,真有点父爱如山的感动。导游和我们说需要运气很好才能看到的锤头鲨,最后我也看到了。

总结就是,在加拉帕戈斯看水下,到目前为止绝对秒杀夏威夷红海大堡礁。胆子够大的话,真是想摸谁就能摸到谁啊。


— The Rainforest —

24780476597_c15d71ffaa_z

去了一趟真的热带雨林以后我的感受是……主题公园里面做的还是蛮逼真的。

至少在晴天坐着独木舟穿行在各种灌木丛中时,我有种错觉,觉得可能过个十分钟我就会停在一个有很多人排队的终点站,我下了船,下一组人再上。

下雨的时候倒是别有意趣,不过被雨水打的睁不开眼睛也挺不舒服的。总之,因为和去过的其他热带雨林或者伪雨林区别实在不大,所以其实有点失望……

不过呢,如果有人问我亚马逊值不值得去,答案依然是肯定的。其实不是看大自然,而是看人文。

沿着Napo河畔分散着很多当地社区,我住的那个社区大概八十一百口人吧。看他们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他们全村的资源来源,一个是森林里的自然资源,还有就是旅游业了。他们给游客住的森林小木屋,基本上就是整个社区的收入来源,这笔钱不仅用来支持大家的衣食住行,还用来给孩子们受教育。

说到受教育,社区里好像也没有什么系统的学校,基本上就是很随意的大人教小孩的模式,大概教到初高中的水平,就不接着念书而是参与社区建设了。然而这几个导游的英语真是好到令人惊讶,据说还全都是自学的。和他们聊天也完全没感觉到文化或学识上的差异,从礼仪到聊天内容都完全不会让我觉得尴尬,生态学知识更是丰富的吓死人,绝对的打破了我对非系统教育机构的偏见。

电和网也已经走进了大森林,所以他们的工作现在很多已经在依赖网络了。问题是这动不动就断电断网我也是很醉……我在那的那两天刚好断电断网,本来以为有电有网的我过的非常之痛苦……我觉得对于他们要在网上做生意拉客人的,只会更不爽吧。

和外界的交流就是每天有船夫专门开五个小时来回的船去附近城市接游客,顺便买一些日用品。我这个导游小哥大概每个月去一两趟这个附近的城市。基多好像是去过,然而很少去。他说很想去美国玩,不过并没有钱……

当地人家我也去看了。几根木头搭起来的两层楼,虽然能看得出来分成了不同的房间,但因为没有墙壁所以毫无私密性可言。一个大房子里面住着大概三代人总共十几口吧,吃饭靠烧烤,然后真的和狮子王里一样是活吃虫子的……我也跟着吃了三条大肉虫,感受就是,烤着吃很好吃,非常非常好吃;生吃真的很恶心,不是心理作用,就是感觉太高蛋白难以消化……

看着这些半土著的生活我心里不少感慨,最大的感慨就是觉得他们这样的生活我肯定过不下去。如果真的是没有经历过文明生活没有受过教育的也算罢了,问题是这群人受教育程度我觉得还是很可以的。

——他们会用电器会用网,可是森林里的电时有时没有的。

——他们每天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自己却没有机会离开这片大森林。

——他们看着现代文明的书受着现代文明的教育学着现代文明概念中的“隐私”,然而他们的家园却毫无隐私可言。我一直在想他们房间都没有墙,不可描述的时候只能野战吗……但这个问题我也没法问男导游😂

我想我的困扰大概就是,当软件已经达到现代文明的标准,而硬件却不达标的时候,这生活感觉会很憋屈啊……


— The Civilized —

嗯,最后说说厄瓜多尔这个国家本身。

之前觉得没准儿会觉得厄瓜多尔是个神奇的国家。很遗憾,最后发现并不是,只是个普通国家🤷‍♀️

26232215_1647299511998350_4613674873833212185_o

之前去过墨西哥和古巴,但这两个理论上都在北美洲,所以本来以为南美洲大陆可能有什么不一样呢。最后觉得……其实都差不多。

国家城市系统基本上是照搬美国的,用美金就不说了,连路牌都和美国的一模一样……

基多。虽然只是坐在车里转了转,但总体感觉非常不错,英文普及程度稍微高一些,餐馆和商店很密集,也有些不错的小书店。外国人还蛮多的。关键是能看到雪山啊!再加上宗教元素,感觉就像个南美版的西藏啊!

其他城市景区(也没别的,就加拉帕戈斯)就让我很无语了。加拉帕戈斯旅游团的组织我之前吐槽过了。其实我最想吐槽的是,为什么连酒店和旅行社工作人员都不,会,说,英,文!!!你们都不用接待游客的吗!

吃的我觉得和古巴差不多,不好不坏。不过加拉帕戈斯的龙虾和鱼真是一品。

交通,很多地方都是坐船。然而并不舒服。加拉帕戈斯岛间交通我晕船的很厉害(我平时不是特别晕船的类型),然后基多去加拉帕戈斯的飞机,降落的时候我耳压适应不过来,疼的想哭……(我大多数时候坐飞机耳朵不会这么难受的,包括直升机orz)

 

总结,普通发展中国家。

不像以色列土耳其,去一趟搞得我想快点把地中海和中东整个打卡一圈,厄瓜多尔基本上并没有唤起我再去南美洲的欲望。不过我相信我以后一定还是会去的,毕竟南美的自然景观真的是不仅好看,还摸的着!

2017 Review and 2018 Resolution

现在12.31,在基多机场候机的时候写个例行的年终总结,回顾一下得失。惊奇的发现,虽然今年过的,大多数时候都挺憋屈挺不爽的……但竟然是我达成成就最多的一年。

证明了一句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来回北京之前,在纽约真的过的太爽了,导致我并没有任何动力去做能给自己带来更多成就感的事情。因为不需要嘛。

然而今年的成就包括而不限于——

  1. 一年内打卡六大洲。真的是今年最最最重要最有成就感的的成就,而且说实话……并不在我的任何人生计划清单里,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到。
  2. 耶路撒冷
  3. 星轨——这其实貌似是我2015年的目标。虽然迟了两年实现,但好像依然是我熟人圈里第一人,够了。
  4. 开始半工半读,虽然成绩……啊无所谓了劳资不过想混个文凭而已啦
  5. 独自roadtrip,完成了从新司机/女司机到老司机的重要转变
  6. 染非主流发型。I know this doesn’t sound important, but I’ve been wanting to do this since early last year…
  7. 人生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坐国际航班商务舱。点名感谢Chase Sapphire Preferred.
  8. 哎呀我怎么忘了这个……抽麻!

要知道,以色列埃及土澳三个国家,还有厄瓜多尔所在的南美,都是在我7年前写的全球最想去国家地区前10名里面的。一年内瞬间完成近乎一半,如果说之前我完成人生目标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话,今年的我,相当于突然插翅飞了几百米。

这些地方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每个地方都给我带来了根本性的震撼。要不然三观碎掉(埃及),要不然回答了我想了很多年的问题(耶路撒冷),要不然就是让我这个人变得比走前更自信了(土澳)?

有因必有果,今年应该也是我自打开始跳单反坑以后,摄影出片最多的一年。一本满足😊

17190371_1349811295080508_1509840813956249402_n

当然也有一些虽然不算成就但也算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也包括而不限于——

  1. 出了人生中第一次交通事故。土澳那个老太太……记忆犹新
  2. 异国恋……?
  3. 第一次和房东/邻居/airbnb房东等等撕逼?
  4. 第一次喝酒喝到夜不归宿……

至于去年的愿望嘛我现在可以明写了,我也不知道记得清不清就是了……

  1. 回纽约——check
  2. 和菜师傅相亲相爱撑过异地恋——倒是可以check,不过异国恋真特么艰难。11个月见不着面,甚至隔着12个小时时差只有上午上班开小差的时候能随便聊两句,劳资想死的心都有了……
  3. 抽中h1b……这个,等明年吧,明年没有就后年,无所谓了。
  4. 写完《冷面杀手出山记》……真的没空写。慢慢来吧。

需要感谢的人:

  1. 活力驻京办:猪,太太,已然升级成王炸娘的小影子
  2. 在北京带我各种装逼饭醉的恶犬师傅,警花和卫老板,还有我乖徒儿~
  3. 相逢几日但惺惺相惜的各路驴友们,包括但不限于土澳的不想念的猫,特拉维夫的闻城童鞋,还有饿瓜的龙虾哥……
  4. Chase Sapphire Preferred, Star Alliance, and in particular, Turkish Airlines 🙂

之前几年的总结不会写这些,因为要不然没有,要不然就是都是重大事件没必要专门重新再写一行吧。但是——2017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在圣灵群岛浮潜完后,躺在Wings的甲板上吹着海风晒着太阳,跟着船儿上下晃啊晃,竟然一睡睡了一个多小时。想来,人生好像还没有经历过更惬意的瞬间。

以上所有一句话总结就是,I expanded my comfort zone. Yay.

最后,2018 resolution…想了想居然没有。毕竟今年过的还蛮动荡的,到处跑,甚至连一边搬家一边旅游这种事情都做出来了,其实有点想安安稳稳drama free的过一年,所以好像真的没什么目标?有些小的还是列出来好了。

  1. 坚持练琴,至少把The Sixth Station和海德薇主题曲弹下来吧,如果月光奏鸣曲能练回大四的水平就最好了。
  2. 练好英语写作,最好报个班儿。
  3. 减肥到110斤或以下。
  4. 升职加薪,抽中h1b
  5. 多和菜师傅相聚。去年最遗憾的还是聚少离多啊。
  6. 最重要的——想清楚人生目标。这点我觉得我毕业后一直在尝试,但一直没太成功……

北京居住体验

友情交一份崔海宝童鞋留的作业,顺便总结一下我在国内的一年。应该说我这一年以来一直想写一篇差不多的东西出来,但是身在局中很多事情其实并不太看得清楚,也并不是很容易组织语言。

一年过去,我又离开了北京,隔着半个地球,回想这一年觉得思路反而清晰了很多,决定整理一篇(自认为的)干货出来。不过里面有很多吐槽北京的部分,希望各路北京小伙伴看完了以后不要掀翻我们友谊的小船……

 

嗯,先介绍一下故事背景。2010年我刚满18岁,就来了美国,而且去的还是一个和两百年前的美国差不太多的地方,每年回国呆一个月不到,也只和家里呆着。

而这几年由于智能手机的流行,便也刚好是我出生后这十几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变化最大的一年。2010年我们还在用诺基亚直板机,出门吃饭如果要刷信用卡还要先问一句收不收。2015年我回国的时候,一愣一愣的看着我妈每次吃完饭都在大众点评上搜团购劵。

变化最大的几年我躲进了桃花源。再出来便发现,自己就是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假洋鬼子。更何况,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家庭变故的独生子女,我基本所有生活技能都是在18岁离开中国后学到的,这些生活技能是否在北京适用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北京我朋友倒不少,不知道为什么所有二次元认识的姐妹们最后都跑到北京去了。但是毕竟生活完全没有重叠,所以也不敢指望能有人随时随地随叫随到。而我在纽约朋友虽然也不能算特别多,但都是一些一起生活过的好朋友,于是基本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我不想一个人呆着,都能叫到人出来一起吃饭逛街吐槽。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来北京并不是我个人的选择,是一次失败的抽签强塞给我的。虽说比起很多抽签失败的人我已然幸运很多,不用重新找工作还有机会回美国,但明明没做错什么却非要承担运气太差的后果,心态难免有些消极,完全没有那种“路是我自己选的,即使满是荆棘我也要流着泪走完”的决心。

啊跑题了,上干货……参照对象基本上是美国纽约,不是的话会注明。Lexington这个地方和任何大城市都没有可比性,深圳的话毕竟有爹妈罩着,天塌了也不影响我的居住体验……


先说优点——

  1. 服务业太完善惹!不管是网购还是叫外卖,自己啥都不用操心。快递可以保证寄到手上,快递小哥上门如果你不在的话互相一个电话就能联系到。淘宝买个东西,直接在淘宝app上就能打开聊天窗口找店主问,人家亲啊亲的叫的不是一般的热情。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在淘宝下单,就20块钱不到的两对耳环,居然还配送了好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真热情……
  2. 这里还是要夸一下万能的淘宝,基本上我去任何国家都可以提前在上面买当地sim卡,什么签证代办等等也是随便找,虽说各类签证我一般都是亲力亲为,但也可以想象对于很多懒得研究签证或者白本护照忐忑不安的人来讲有这么多遍地开花的服务有多方便。我现在想了想,其实这些乱七八糟的商品和服务亚马逊和eBay也不是找不到,只是似乎完全没有融入过美国这边人的生活习惯里。要知道美帝人民连搬个家都要亲自挥着锤子自己拼床,我有个同事愣是连自己装马桶的技能点都点亮了,哪会有人想到上网搞定这些乱七八糟的啊……
  3. 服务业不仅完善而且好便宜!我在北京洗剪吹拉染烫加起来的钱,在美国只够洗剪吹的……出租车虽然有时候车主态度不咋地(而且纽约出租车态度又能好到哪去啊)但感觉真的跟不要钱一样啊,还开的死快死快的,大多数司机车技也都相当过硬。当然也不是没有特例,见过一个开的还不如我的,估计是体验基层生活的哪家阔少吧orz然后外卖送餐费,我不太记得多少钱了,好像也就5块钱……在美帝要想享受任何服务,我就……比如昨天我叫人给我送钢琴,约好的两点你非要12点半到我也不是不同意,问题是我堵在地铁里面你5分钟一个电话的催我管用吗!到头来我还得陪着笑脸给你找小费,也是欲哭无泪orz
  4. 因为以上123,生活真是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家楼下的韩国烤肉24小时开门(不过这点我觉得纽约也没有差到哪里去就是了,虽说住的地方附近一般都没啥东西,但只要不怕路上被哪个黑帮混混爆菊,半夜三点坐地铁去k-town喝个烧酒蛤丝应该也是没啥压力的)。只要不是那种特别高档的餐厅都可以送外卖,比如我几年前在北京上新东方的时候很喜欢吃的一个粥店叫宏状元,但是最近的在两公里以外我自己也懒得去,最后变成了每天叫他们家外卖吃得津津有味……这点美帝无力吐槽,根据我好几次点seamless的经验,我总觉得是那种只有实体店没人进去的餐厅才会提供外卖服务……
  5. 这一点其实我本来不想写,因为这条有没有其实我不太有所谓。不过我觉得我妈还是有所谓的,然后我妈不每天担心我的话我日子肯定也会好过很多——没有,恐怖袭击,或者那种会上新闻头条的恶性事件。

我考虑了一下要不要写“中餐更好吃”,最后想了想觉得还是算了。不是因为评判标准太主观,而是因为……其实我觉得纽约的亚洲餐也很棒的,尤其是平价日料其实比国内我吃的都要好……

说完优点以后,嗯,我终于可以开骂了——然后数了数,其实好像大多数都和“住”有关系,问题是住的好不好真的太影响生活质量了啊。

  1. 公厕太脏没纸巾。这点倒不是我这一年发现的,我每次回国都一定会有这种感受。
  2. 基建太糟糕。对,其实这点是我主要想吐槽的——什么都有,什么都不好用。对比一下,我和小崔大四那年住在Lexington最穷人口最杂的一个摇摇欲坠的小破屋,地板都不平,设施应该也都很老旧了,住了一半的时候厕所门掉下来过,马桶也挪位了。但从来没有漏过水,也没担心过洗不上热水澡,略微移位的马桶我照样可以坐上去边拉肚子边玩半个小时手机。北京我住的那个蜗居吧,出过以下事故
    • 打不起来热水。这个我都已经习惯了,反正就是每次打起来热水都只能持续两分钟,而且不是太热就是太冷,调到合适的温度,冲两分钟,关了重新调,因此那一年中,每次我离开家去别的地方,洗澡的时候都感动的想哭……
    • 漏水过两次。一次是我自己疏忽,洗衣服的时候下水没接好,然后刚好地板上有个缝,水就漏到楼下去了,然后我就被楼下痛骂了一顿。那第二次呢?完全是三通管自己爆炸了啊……我也是很没辙的呀……
    • 这个应该也就两个月不到以前吧。晚上九点多回家,发现自己家的锁居然堵住了……你们想想一个单独住的女生这时候是什么感受。思考了房间里有贼等等各种可能性后,先是不远万里叫了女生朋友来陪我,再借她的手机(我的已然没电)找了开锁师傅才搞定的。
    • 再顺便吐槽一下,我住的小区明明有管理处啊,可完全是形同虚设啊还不如没有……搞的每次出问题我找房东,房东都把我踢给所谓的“管理处”,然后我也是很无奈……
    • 以上都发生在三环以内
  3. 邻居没文化。我这里的“没文化”和念没念过书没关系,要知道我在美国也不是没在craigslist上找过奇奇怪怪的地方住呀,好像更多是一个性格和素质的问题……比如漏水事件,我漏水到你家了我错了还不行么,你骂我贱问候我全家,我脸皮薄也骂不回去,你骂我阿姨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还直接挥拳头是什么意思?
  4. 隔音太差。敲我的门和敲我隔壁的门,我听上去完全没区别,导致好几次该开门的时候没有开。
  5. 邻居没文化+隔音太差。每层楼4户人并排,我住中间那俩之一,每天到了10点左右就听着左边那对夫妻俩和右边那对夫妻俩一起吵架,说实话搞得我精神非常衰弱。说实话,我从小到大没接触过任何暴力,经历过最称得上“暴力”的事情也就是小学被高年级的学长扇了一耳光。每次被左右两边邻居一起开弓搞得我心烦意乱之时,我就开始想到那些在父母吵架打架中长大的孩子们。以前对于他们的处境即使同情也无法真正理解,这一年来我觉得连邻居吵架都能把我逼的想摔东西,换成自己家里自己父母我这岂不得跳楼啊……在此脱帽致敬每个在这种想想都生不如死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朋友们——我身边有好几个,还都是我很看得起很佩服的人。
  6. 最后这一点其实挺微妙的,而且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是我的看法太偏激了,但总觉得国内大环境对于女生的尊重还是不如美国。不是说美国这边就实现了男女平等,但可能是因为法律条规约束吧,在美国我很少听到男的当着我面说一些不尊重女生的话(至于你们要背后说我也无所谓,反正我也没少和其他女生在背后judge你们男生嘿嘿嘿。)而国内吧,首先男的聊起寻花问柳一类的事儿,或者大肆评价认识哪个美女长相三围的时候,好像从不介意一群人里面还有女生在尬笑。其次,玩个游戏都会天经地义“让着点妹子”的人,听上去好像是在讨好女生,实际上和认为女生不会编程的同行们有很大区别吗?我的想法就是,这年头男人物化女性,我作为女生虽然会不爽会愤怒,但我也不可能真的摘了你脑袋给你洗脑——我就请你能不能至少照顾一下我的感受,忍着点不要把你对我的轻视表现出来?

上面写了这么多,主要讲的是中国和美国居住体验的对比。下面来写写北京这个城市本身吧,对比上广深。

北京比起上广深,三点让我想吐槽的。

第一点其实见仁见智,主要就是——为什么所有网红店都不开在北京!像我这种南方长大的孩子,从小又在女多男少的环境里混,久而久之没事买个奶茶吃个甜品已然成了习惯,也是我提高日常生活情趣的不二法门。虽说喜茶啊lady m等等爆款都确实名不副实……但是,为什么好多这类不错的饮料店甜品店,都只在上广深开呢?为什么都不来北京啊!!!我只能解释为北京确实没有太多这些店的目标受众吧……

第二点应该所有人都有感受,就是环境问题。不,我说的不是雾霾——我说的是灰尘。房间里刚大扫除完,三四天内地上又会起球,最后我实在是放弃治疗了……

除了灰尘以外水质也相当堪忧。漱口杯用几天杯底就糊了一层我就不说了。我妈从深圳给我拿了个烧水壶,在北京烧了一个星期的水以后,基本上那个壶里倒出来的水就都是白乎乎的了,泡了醋都洗不干净,后来我喝水全都是去超市买5升的农夫山泉。花洒出水口也全都堵满了水垢,导致后来我洗澡直接把花洒拧掉,拿水管对着洗了。

第三点其实我不知道在上海广州有没有这个问题,不过深圳肯定没这个问题,那就是北京太——大——了!因此感觉交通极其不方便。北京的地铁站应该说并不少,线路也算四通八达,可还是有很多我经常去的地方要走15分钟才能找到地铁站。同时也因为太大了,每次和朋友聚会都很难找到一个所有人都方便去的地方,即使这些朋友都住在朝阳区……这如果像深圳一样,能聚会的地方都集中在1号线,然后南山区的去欢乐海岸或者益田假日,福田区的去中心城coco park,罗湖区的去万象城kk mall,选起来快捷方便,而且即使是海港城到kk mall,坐个地铁也不过半个多小时……和纽约对比的话,因为曼哈顿太集中了,每个南北向的block一分钟内就能走完,东西向的也就三分钟,所以让我在曼哈顿走20个block,我即使穿了高跟鞋也觉得小菜一碟。反之,在北京,让我走20分钟的路,总觉得走着走着看不到尽头,到最后我基本上只要出小区就想打车……

 

然后呢,两点让我觉得一定要好好夸一夸的!

一个是,铜锅涮肉太好吃了!而且我吃过的没有一家差的!我之前其实一直不太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如此热爱火锅,觉得不就是水煮肉么……在北京吃完第一次铜锅涮肉后,我发现我那之前吃的连水煮肉都不是,顶多就是水煮人工合成物。具体什么区别除了“肉真的好香好弹口”以外我也想不出别的形容词了,有机会去北京的南方人童鞋们请尽管找我推荐涮肉店。

还有一个,作为一个深圳人,觉得中国北方城市就是更有历史文化啊……即使呆了一年了,每次路过故宫和天安门广场我还是忍不住被它的气势震撼到,每次串胡同也都觉得安静但有盎然生趣,脑子里直接开始放《大宅门》里的小调。哦,这里主要针对东城区西城区。海淀我基本不去,朝阳在文化方面我并没觉得和深圳有任何区别。

其实还有第三点——煲仔饭不是广东特产吗,为什么北京的煲仔饭会味道这么正!我吃的几家都没有差的,在北方苦寒之地(并没有)还能吃到如此家乡的味道还不用排队,简直感动!


写完了,发现真的好像小学生作文。我可能还是适合写一点矫情的东西……

崽儿流浪记 之 以色列——一个让人想天天上班的国家

之前专门写了一篇耶路撒冷,因为……因为它是圣城耶路撒冷嘛。

这一篇来总体的写一下以色列。除了耶路撒冷以外,在以色列去过的其他城市景区并不非常值得我专门写一篇文章出来,但是这个国家本身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因为以色列是个神奇的国度。

嗯……想了想,我好像这么评价不在东亚和欧美的国家,什么古巴啦埃及等等,没准儿下个月这个时候会这么评价厄瓜多尔。很想说“以色列是我去过的最神奇的国度”,但回想了一下在古巴的奇遇和在埃及的三观崩坏,这么说以色列似乎并不公平。

但是我想应该不会再找到另一个国家会让我真心祈祷——

神啊,请让我天天上班天天加班吧!不要一言不合就给我放假了,好么?

ca743f7d-d94d-4374-8745-9deecee94bc6

为啥会有这种自残的想法,请大家先感受一下上面这个图——

不算上安息日的话,每年大概30天左右假期。

这要是在中国或者美国的话我肯定求之不得,妈呀给我这么多假我都可以乘宇宙飞船来回一趟月球了好么!(并没有钱)

来回一趟南极总可以了吧!(还是没有钱)

要不这样,我最近钱花光了,坐个大巴去隔壁批发市场逛个街总成了吧……

嗯好吧,我发现哪儿我都没(懒)钱(得)去,没关系我可以抱着电脑在家躺30天刷剧叫外卖啊!

——问题是,在以色列,有钱没钱这几条都行不通。

 

因为他们犹太人过节,真的是所,有,人,都要放假。完全没有人维持城市系统。

旅游景点,餐厅商店都不开门,因为店员要放假。公共交通完全停运,因为司机要放假。基本上,一到了假期,你的活动范围就只能限制在你走路能到的距离内。

还有,如果是比较传统的犹太教家庭的话(大多人已经不这样了),你连灯都不能开,电梯都不能按,因为这属于一种“劳动”。神说了休息你就好好休息,你在那操作电器是给我闹哪样!

噢,这还只是每周一天的安息日。

这要是在Yom Kippur的话——

街上没有车。不是法律规定不能开,而是在当地文化观念中,赎罪日开车是素质低下的表现,可能相当于随地大小便。

一整天不给吃东西。我们在海法酒店里碰到一个当地人,问他为啥要住酒店,他说他去年Yom Kippur在家只能半夜三更家里都睡了从冰箱里面偷东西吃……都三十岁的人了这听着确实有点害臊……

还有,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关门一天。没有任何航班飞进飞出。

 

总之就是,在以色列过节假日,基本上你啥都不能干,哪也不能去。我就算是工作日偷偷翘班也比这爽啊!

 

而很悲催的是,我这一趟撞上了两个很牛逼的节假日,其中Yom Kippur还是犹太教第一大节假日……

而我完全没有做相关攻略。完全没有相关经验,就连古巴埃及这种奇葩的地方节假日也没有影响旅游业啊(后来我妈跟我说埃及其实有一点,不过我们找了导游所以没啥感受……)!走之前我和一起去的姐姐倒是都知道以色列每周末有一天没有公交的安息日。因此我特地安排了那天去海法——因为那是我们要去的目的地中少数安息日还有公交车的地方……

结果连这点如意算盘都落空了。我们周五下午到达海法,才发现那周末真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安息日——而是他妈的Yom Kippur。到海法我们下车以后,发现根本没有车去酒店。在下车的地方碰到一个美国小哥,三个人在路边等了快一个小时,居然来了一辆sherut(公共出租车),我们也没别的办法就上去了。关键是司机不懂英语,根本搞不清我们要去哪里,我和我小伙伴更是忐忑不安,谁知道这个车会带我们去哪儿啊……好在司机听懂了一个词就是“hotel”,更好在他想到的那个”hotel”离我们住的酒店,距离也就三百米。

后来在酒店碰到了前面提到那个在家里偷吃东西的大叔,我们一路走到快两公里以外的German Colony想碰运气找点东西吃,结果真的没有一家是开门的……还好,在回来的路上居然路过了一家阿拉伯人开的烧烤!就是路边餐车那种!我们简直激动的想哭!

IMG_0914

说好的第二天去巴哈伊花园和阿卡古城,结果因为没有公交也不能开车全面泡汤。最后我们无聊到误打误撞进入一个教会,和一群人尬聊了两个小时的圣经……后来又顶着烈日走了40多分钟到了一个很破的小海滩,在海边呆了二十分钟,又走了40分钟回酒店。在酒店靠午睡打发掉剩下的时间后,看太阳快落山了,赶快去German Colony见证餐厅重新开门的一瞬间,并马上吃了一大份pizza一大盘面一堆面包两瓶酒,犒劳犒劳两个空了二十几个小时的胃。

 

后来去了耶路撒冷。星期二晚上到,和小伙伴说好了星期三星期四找一天去密支佩拉蒙天坑(离耶路撒冷开车两个半小时,公交的话四个多小时),星期五小伙伴就要上飞机回国了。

结果星期二才发现……星期四又他妈要过节,住棚节。因此公交会从星期三中午停运到星期四日落后。查了公交系统发现即使我们赶最早一班大巴过去也到不了了——转最后一班车的时候公交已经停运了。

租车的话也很尴尬——明明只用开一个下午,结果因为星期四租车公司完全不开门,我得交整整两天的租车费,而且如果找不到免费停车的地方的话还得交两天停车费(合计200人民币)。

忍痛多扔了一天租车费,后来星期四逛耶路撒冷的时候发现依然很尴尬——大卫城和地质公园,都,没,开,门!圣殿山没公交,我只能两条腿走上去,找不到路也没个游客中心能问。

真是不方便极了。

如果每次放假都是这么放,那我真的宁可天天去上班,至少开小差的时候也有电脑可以玩……

 

不要以为只有我们游客因为出行不便才觉得受影响。一路上,我们听好几个以色列人吐槽这个国家假太多了。不方便,而且永远无法一鼓作气完成一样工作。

我想想也觉得非常可怕,作为码农工作最怕的不是加班加点而是思路被打断。假如某个风和日丽的周五下午,我正在debug一段代码,在各种debug console+打日志+stackoverflow+google中不停的切换以后,我终于找到了出问题的那段函数,结果——

太阳落山了。

 

我写耶路撒冷的时候提到过在特拉维夫吃了一餐“安息日聚餐”,当时问了主持聚餐的小哥为什么以色列一放假,城市系统一定要停摆。

他的说法是,不是宗教原因,而是政治原因。

为什么说是政治原因呢,因为当权者有顽固派保守派教徒。

后来我回了北京和夜骐大大讨论这个问题,她不太买账这个解释,说有顽固派保守派教徒,那不还是因为宗教原因么,如果完全没有人买账,那么不会有人支持这些“保守派教徒”的呀。

于是我又想,这些握有政治权利的所谓“教徒”,他们到底是真的信犹太教呢,还是说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控制人民的手段呢?

如果是前者的话,能在政治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他们,是不是已然违反了很多教人一心向善的教义?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到底又有多少人在买账呢,买账到每周六寸步难行也无所谓?

说到底,在一个政教不分离的国家,“政治原因”和“宗教原因”,到底有多少交集呢?这问题越想越觉得回答不上来。不过至少可以肯定,交集不是全集,也不是空集就是了。(为什么觉得自己好像在写大学数学作业……)


好了看了这么多我乱七八糟的碎碎念,是时候来点干货了——

这次行程大概如下:

  • 9.28 特拉维夫,海边,雅法古城,跳蚤市场
  • 9.29 特拉维夫坐EGG bus到海法,15分钟一班车,车票可以拿了现金上车买
  • 9.30 Yom Kippur,略
  • 10.1 阿卡古城,开车4小时后晚上到达死海
  • 10.2 这天比较重要——死海漂浮,马萨达国家公园,恩戈地自然保护区,傍晚开车进耶路撒冷
  • 10.3 耶路撒冷走耶稣苦路和看夜景
  • 10.4 密支佩拉蒙
  • 10.5 住棚节,耶路撒冷,哭墙圣殿山橄榄山
  • 10.6 耶路撒冷的大卫塔,中午街边招了个sherut去特拉维夫,晚上出去泡了个吧……
  • 10.7 跟团去了趟拿撒勒和加加利海
  • 10.8 在青旅赶了一天作业,晚上就去机场走人了……

详细评价:

特拉维夫 ⭐️⭐️⭐️⭐️⭐️

可能是期望值不高,以为就是一个普通大城市,结果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马路宽敞,视野开阔,靠海建筑大气而现代化,不靠海的居民区很有个性很多涂鸦,参加了一个bar hop觉得酒吧也都还不错,是个适合在海边喝啤酒晒太阳的地方。感觉很有点像中东版的迈阿密,但迈阿密靠海滩那块儿总觉得灯红酒绿的感觉太过分了,没喝醉酒会觉得压力很大。特拉维夫则不会——不管是什么气氛,一旦碰到“宽敞”二字,瞬间霸气增加而杀气减弱。

阿卡古城 ⭐️⭐️

被那个自来熟的美国老太太搞的我对这个古城本身已然没什么印象了……里面有个什么bazaar还挺有趣的。肯定值得一去就是了。

死海 ⭐️⭐️⭐️⭐️

也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地方,即使是年初才从圣灵群岛这种仙境回来的我,也觉得死海真的好漂亮,关键是那种有点透明但又很有混浊感的蓝宝石色,我其实没在其他江河湖海见到过。日出日落很美自然不提,关键是再合适的光线下拍死海漂浮剪影,真的只要按了快门就会出大片啊!!!这个对我吸引力简直是无敌啊好吗!!!!!!

37592542436_9a04c18c36_z

本来应该打五星的,问题是……苍蝇真的太多了,在耳朵边嗡嗡叫就不说了,还随时让人觉得皮肤特别痒……我二十分钟就受不了了,落荒而逃回到酒店去躲苍蝇洗澡去了。

马萨达国家公园 ⭐️⭐️⭐️⭐️

大气而震撼,细节很丰富,能够真正感受到几千年前已经消亡的文明。烈日下穿个红衣服拍照效果非常绝。可以媲美埃及那几个神庙。

IMG_1034

之所以没打五星和上面一样——苍蝇真的是,太……

我当时就特别好奇,抓了半天脑袋也想不出,这种炎热干旱没有淡水还全是苍蝇的地方,到底是怎么孕育人类文明的?啊?啊??啊???

恩戈地自然保护区 ⭐️

一起去的小姐姐说想看看沙漠绿洲就一起去了。我的感觉就是要气势没气势要灵秀没灵秀,去这儿我还不如爬我家旁边莲花山……

密支佩拉蒙天坑 ⭐️⭐️⭐️

应该说是这趟旅途的重头戏,因为能够去这个地方真是太不容易了——前面说了,住棚节那天公交去不了,租车又很不划算。关键是去那边搭吉普,两个人还是六个人都是一个价格,但是我们迟迟没有找到另外四个人和我们一起去的,所以差点就每个人花将近两千块钱过去了……很幸运的事,一起去的小伙伴真的就在去的头天晚上在耶路撒冷偶然碰到了四个小伙伴!最后这四个小伙伴还帮我搞定了住棚节期间的停车问题!不得不感叹,人生的际遇真的是很奇妙啊。

坐吉普车确实是挺爽的,有两次有那种70度的大下坡真的是特别刺激。景色也不错,典型的沙漠景色。我拍的不太好,google一张图给你们感受一下——

33227b3557ea29e4de174d3eb27b1b11

(好吧,这张我觉得拍的也不怎么样……)

应该说整个旅途还是非常有意思的,认识了小伙伴,景色也很不错。我感觉如果是和我一起去的另外几个人在这里打分的话应该会打四到五星吧。

之所以我只能打三星是因为……去过新疆的魔鬼城和美国大峡谷和拱门国家公园的……真的稀罕不起来这个啊……

就连70度大下坡的吉普车,跟加拿大Jasper National Park的冰川车相比,也是弱爆了好嘛!

 

P.S: 我终于在去厄瓜多尔之前把我欠的游记债都还清了orz 希望厄瓜多尔有的写而且不会拖太久啦啦啦~

一年跑六大洲的目标居然不经意间就实现了,真的好神奇!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wb050629028

题目很俗,而且我现在每次在各种鸡汤文里看到这句话都很想吐。但是除了这句话,我觉得我想不到更好的方式概括《千与千寻》带给我的感受。

偶然发现西村有个独立电影院最近天天上映宫崎骏,于是在学期结束然后公司几个大ticket给结案后,出来吃了个面看了个《千与千寻》。

从13岁第一次在美术课上看完后,《千与千寻》在我心目中排名一直是动画片前三,并且在近几年一直是我各种社交网络的备用头像(对的,基本上你在网上看到叫什么崽,头像是上面这张千寻的,绝对本人如假包换)。觉得无脸男这个角色设定很有新意。花痴白龙这种恰到好处的杰克苏。最重要的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千寻,能从一个像我那时候一样百无聊赖不懂礼貌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坚毅自信能独当一面,但又能永葆初心的少女。

前段时间其实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一直当一个能够无坚不摧独当一面的大人,但又希望能一直保持莽撞热血涉世未深的少年情怀。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想法或许其实是矛盾的,不知道。但能在故事中想象自己成为这样的少年,应该也足够了。

于是,第一次真正花钱买了电影票在大屏幕上细细品味这部,我回味了十多年的漫画。

 

必须要先说,配乐真的太好听。很多场景使用的是纯钢琴伴奏,柔软又不失坚韧,我已经把谱子扒下来了就等着练了……

好了以下才是正文。

55089c6ad31c9d6646353e019082db80_hd

在漆黑的放映厅大屏幕上看电影,确实比抱着电脑看视频,能有更多感触。如果说以前看千与千寻更多的是被片段和人物所感动的话,这次我对于整部电影的主题有了更多的理解。爱与成长。

成长这个主题非常明显。躲在爸爸妈妈男朋友后面那个小女孩肩负起了责任,成为了拯救爸爸妈妈男朋友的人。其实电影里很多片段我觉得都在刻意前后呼应,比如千寻刚到汤屋时候坐在楼梯上一步一步硬着头皮往下探(很像我),到后来她能一咬牙直接从水管上跑到汤婆婆办公室下的梯子。这段呼应应该是全片让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没有恐惧的人一般都是傻x,能够克服恐惧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但是如果只有成长,那么慵懒的十岁小孩千寻终将会成长成汤屋里那个没有了人类气味的小千。她会在汤屋的历练中慢慢的忘记自己的名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像白龙一样被汤婆婆控制的死死的。

从头到尾,一直重复着一句话——不要丢了你的名字。

《千与千寻》。如果没有小千,那么长不大的千寻的故事便没了被讲述得意义。而如果这部电影里只有小千,那么她不会给淋雨的无脸男留一扇门,也不会舍命救受伤的白龙。她不会那么善良。

于是开始体会到电影名的别具匠心。千与千寻,成长与爱,少了哪个都不行。

 

而电影中不仅是小千/千寻,有另外两条支线故事,也在响应同一个主题。

比如坊宝宝和小老鼠,白龙和赈早见琥珀川。将这两环串起来,自然还是千与千寻这条主线。

尤其是坊宝宝变小老鼠的故事,简直就是把前半部分千寻变成千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来类比一下——

小千在一堆枕头下面见到坊宝宝,被宠的无法无天的坊宝宝一直在说什么“外面有细菌”,解决任何问题的方式都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和片头十岁的千寻不能不说有相似之处。

还有,千寻刚来到神隐那晚上一直在依靠白龙,后来坊宝宝变为小老鼠后一直在依靠小千,于是小千和小老鼠等于又把之前白龙和千寻的故事重新演了一遍。——此时小千已然成为了白龙,又将白龙这条线串了起来。

后来小老鼠开始学会了自己走路,甚至有些赌气一般的不肯让小千驮着它走——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又想到了之前小千踩着水管去爬楼梯的情节,不外乎是温室花骨朵是怎样在风雨交加下终于开花的故事。

 

如果说踏入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长大的过程,那么很明显,故事中的汤屋便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几处很明显很尖刻的社会现状吐槽大多观众都不会错过的,比如环境污染,溺爱孩子(坊宝宝),见钱眼开(无脸男的金子),伺强凌弱(千寻刚来的时候经常被欺负)等等。噢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似乎很宠爱孩子一切听孩子的父母,实际上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千寻父母)。

但除此之外,感觉汤屋好像也不是太坏,事实上比现实生活要单纯很多了。

比如说汤屋第一生存法则——要有工作否则就会变成动物。我的妈呀这真是公平炸了好嘛!!!!!太现实但又太正能量了啊。

而且,整个汤屋没有一个真正的坏人。虽然说现实生活中也并没有人是绝对的坏,但我觉得坏的程度比汤屋还是要强多了。

就拿汤婆婆来说吧。作为一个反面角色,她给我感觉却更像一个卓越的资本家。她对整个汤屋的控制,对商机的敏锐嗅觉,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都让我由衷佩服。尤其是当千寻说在“腐烂神”里面有根“刺”时,她能在形势尚未明朗之时并且当机立断让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帮忙,汤屋生意兴隆也是必然。

还有锅炉爷爷手下那群煤球,一开始明显想欺负千寻。但后来应该是被千寻愿意帮他们搬煤快的善良感动了吧,可帮着她了……

还有那只青蛙和汤屋的其他咧着大嘴的大哥大姐们群像,给我两个印象就是贪财和嘴碎,而这两个都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

更何况,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碰上锅炉爷爷和小玲这些愿意热心帮忙的人。

汤屋的林林总总,我看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就算生存环境再险恶,好人也总是有的。

 

说了这么多,最后一定一定要说一下让我代入感最强的角色——无脸男。

不知是否因为以前身在局中,我总是觉得无脸男的行为我很难理解。电影对于他的身份背景的描写也非常隐晦,从来没有说明他为什么没有脸,为什么来来去去只有一个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法力,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他被那个神隐的所有人所排斥。

我一直记得那句台词“我很孤独”,却还是无法理解他一切行为动机。直到今天我突然恍然大悟——

他做的那些事,哪一样我以前没做过?

他不过是想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已。

很多分析文说他后来被汤屋的环境诱惑了污染了,离开汤屋才又找回真正的自我。现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

在他变出很多钱以后汤屋的男男女女列队欢迎他,给他上酒席给他表演,于是他可以借着这份虚荣心欺骗自己,自己是属于这个神隐的,而且只要他变出更多的银子,这份虚荣心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直到被千寻打破。

要说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千寻呢,我只想说,在我孤军奋战踽踽独行自认为被全世界所抛弃的时候,一旦有人对我表示哪怕一丁点善意,我都会把他当作救命稻草精神支柱。

 

好在,无脸男最终找到了钱婆婆,一个不因为怜悯而愿意无条件接纳他的人。

白龙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千寻和坊宝宝找到了内心另一个更强大的自我。

我之前说我13岁的时候希望自己能成为小千。而现在的我依然如是。

只是多了一个目标——能够在“千与千寻”中找到一个平衡,承担起大人的责任,同时像少年一样,坚守人性中温暖而美好的东西。